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正俊
七月流金,祁连山下,青海门源万亩油菜花如期泼洒出摄人心魄的金色画卷。
7月9日,在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西宁高铁车间门源工区驻地,班长郭万利结束线路巡查,汗水未干,一个熟悉的身影带着笑意映入眼帘——妻子王亚红跨越山水,从甘肃会宁老家辗转而至。
“嫂子来啦!”工友们的招呼声未落,郭万利已快步上前,接过妻子简单的行囊。
“累坏了吧?路上还顺利吗?”他的语气里满是关切,目光仔细打量着妻子,仿佛要确认这风尘仆仆的身影是否安好。
“不累,坐你养护的铁路来的,又快又稳,比想象中舒服多了!”王亚红笑着回应,长途跋涉的疲惫掩不住眼中的喜悦,“就是想看看你,也看看这闻名已久的花海。”
这份“又快又稳”的体验背后,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深夜坚守。就在王亚红抵达的前一天凌晨,高原的寒气尚未散去,星月交辉下,郭万利和工友们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冰冷的钢轨旁。这是高铁养护的“天窗期”。
头灯的光束刺破黑暗,精准地打在轨道检查仪上。郭万利俯身,脸颊几乎贴到冰冷的钢轨,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几何尺寸、螺栓扭矩和道床状态。
“凌晨是检修的黄金时间,干扰少,精度要求更高。”他喘着粗气说,“夜里静,耳朵更灵,一点异响都不能放过。旅客白天坐得舒不舒服,就看我们夜里干得细不细。”工具与钢轨的碰撞声在寂静的旷野中格外清晰。
当第一缕晨光划破天际,他们才完成工作回到工区。妻子王亚红独自在家乡抚育稚子,丈夫则扎根高原,在钢轨间倾注心血,守护着穿越花海的兰新高铁的平稳舒适。
这一次,她沿着丈夫精心维护的兰新高铁一路西行,从会宁到兰州,再从兰州乘高铁直抵门源。
当列车平稳驶过丈夫亲手检修的路段,王亚红心中涌动着特别的感触:“车跑得真稳,一点不晃。看着窗外的山啊河啊,我就想,这路,这桥,说不定就有万利他们流过的汗呢”。
“安全无小事,每一毫米的误差都关乎千钧。”这是郭万利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工区,他每日带领工友俯身于钢轨之间,目光如炬,不放过任何细微隐患。
得知妻子即将乘高铁而来,他的责任感和牵挂交织得更深了。检修间隙,他指着脚下的钢轨对工友说:“这段刚精调过,数据都在最优值。”在他心中,那锃亮的铁轨不仅是职责所系,更是千万旅客平安归家的承诺。
“妻子坐的动车,是从我手里检查过的安全线上驶过。”这份朴素的心愿,是守护铁路的刚毅誓言,亦是对家人最深沉的柔情。
第二天,郭万利特意调休半天,陪妻子去看近在咫尺平常却无暇细赏的门源花海。站在金色的海洋边,王亚红沉醉于壮阔的美景。
郭万利却习惯性地望向远处蜿蜒的铁路线,指着其中一段说:“看那边,我们的轨道就从花田边上穿过去。每次巡线到那,看着金灿灿的花,想着远方的人,干活都更有劲儿。”
王亚红走到丈夫身边,轻声说:“以前总在电话里听你说‘安全第一’,现在真真切切走在你守护的路上,才知道这四个字的分量。窗外的风景美,但更美的是心里那份踏实。你守护铁路,我守护家,咱们都挺好。”
钢轨无言,延伸向天际;花海有声,翻涌着炽热的生命。郭万利俯身检修的每一寸轨道,都默默托举着妻子穿越花海的列车。这并非巧合的浪漫,而是一位青藏铁路人最深沉的爱意表达,以岗位为纸,以汗水为墨,将对家人的守护,融入每一次螺栓的紧固、每一次数据的校准,最终汇成一条让所爱之人安心抵达的平安通途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